內門舊稱「羅漢門」,又稱「羅漢內門」,其源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羅漢,印度語,佛學中位於高僧和尚之上,僅次於菩薩得稱呼,係自覺深有修養得道者,而羅漢群居之所曰「羅漢門」。早期傳說,內門是雕題黑齒之社,蠻荒之村尚無地名。因為明末大學士太漢寺沈光文先生,不滿鄭經嗣王之後,頻換其父之臣為政,乃做賦諷之,幾至不測,而變服為僧,逃底到羅漢門,結茅教授生徒,漸漸的,他就成為人文薈萃之文化發詳地。當時隨沈光文先生避難之搢紳,多屬鴻博知士,懷挾圖書,奔集幕府,橫經講學,誦法先生,洋洋乎,濟濟乎,盛於一時,後人就把「橫經講學鴻博之士」所避居之地,取名為「羅漢門」。
第二種說法
羅漢門原為平埔語「RUOHAN」經漢譯而成,早期在荷蘭古文地圖中曾經出現。由於本地最主要的河流:二仁溪上游河道至馬頭山附近的瑞山里和內東里交界處出口轉入田寮區,兩岸山地高聳險峻,地示巍峨重疊,有如羅漢把守在門口兩側,而內盆地位於其後有如世外桃源的廳堂,於是先民就將平埔音「RUOHAN」,附會為「羅漢門」。